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之路

2013-9-17 11:15:02  1986
 就目前数据来看,我国风电装备特别是风机的产能确实出现过剩苗头。然而,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空间巨大。

 

 

  随着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出现投资过热,一哄而上的现象。国家发改委就此下发《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实现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把握好两个方向。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二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更大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风电装备制造业前景并不悲观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已超过80家,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其中。预计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风电装机规模大约为1000万千瓦左右。

 

  就目前数据来看,我国风电装备特别是风机的产能确实出现过剩苗头。然而,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空间巨大。风电装备特别是风机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也许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悲观。

 

      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已将近8亿千瓦,而风电只有1000万千瓦,不到其中的1%。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电力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风电在整个电网中的比例将达到6%。届时,随着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的进步,全国范围内的电力调度将逐步实现,将彻底解决在内蒙、甘肃等西北地区用电负荷小、风电上网量大、送出困难等现实问题,实现风电的全额收购。也就是风电产业的潜力巨大。

 

      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可分成三大“梯队”。金风科技、大连华锐、东方汽轮机三家企业2008年产量均达到了100万千瓦以上,属于第一梯队;浙江运达、上海电气、湘电、中国航天万源等企业的年产量在1025万千瓦,属于第二梯队;另外还有5家企业刚刚开始小批量生产,年产量不到10万千瓦,可归为第三梯队。

 

      而其他的企业实际上处在样机制造甚至只是“想法”制造阶段。因此,80余家的风机制造企业只是数字上的,不能等同于设备生产能力。目前我国风电机组制造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数量多、规模小,自主技术研发力量不足,特别是真正具备整机制造能力的企业数量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

 

    制约我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困局,就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较弱,许多技术需要依靠国外的研发机构来实现。具体体现在大型风力机组的总体设计和载荷计算能力差,控制系统、发电机、齿轮箱、轴承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差。同时,中国的制造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风机的轴承、控制系统等零部件还需要从国外进口。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已经意识到“坚持自主创新、研发高端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从长远发展看,中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需要通过挖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消化产能。如果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是中国风电装备业振兴的基础,那么“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则是中国风电装备业走出困局的“蹊径”。

 

      首先,站在全球市场分析,过去30年来,全球风电装机容量一直保持着每年20%的增速。随着各国新能源政策的逐步释放,国际市场对风机的需求将是国内市场的34倍。特别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方向,而技术最为成熟的风电将成为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首选。由此预计,全球风电产业将再次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对于中国风电装备业,这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其次,从中国自身优势的角度分析,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不仅拥有廉价的人工成本,还有相对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而且未来国际风机制造产业正在出现向中国转移的势头。比如,世界最大的风电制造商———维斯塔斯,在2009年斥资30亿投入中国,分别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天津和江苏徐州等建设生产工厂,他们除了看好中国的市场以外,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要在中国打造面向全球风电产业的装备基地。

 

“老外”都到我们家门口竞争来了,我们的风机制造业怎么办?我们除了积极发展自己,勇敢参与竞争,别无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一定要放眼全球参与竞争,目前虽然大连化锐、金风科技等两大风机制造商已跨入世界前十位之列,但和全球重量级风电装备巨头———丹麦V estas、美国G E、西班牙G am esa、印度Suzlon等企业相比,我国的差距还相当大。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之路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把企业做大做强。

=== 中德文化之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