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是新旧产业交替的必然过程。老工业区的重建,旧产业的退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虽然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但并不是每个老工业区都能成功完成这一艰难蜕变。而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成功实践,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转型样板,而多特蒙德浴火重生式的转型,更成为样板上的明珠。
一、难以为继的经济结构
在联邦政府和鲁尔煤管区的支持下,多特蒙德市政府启动了全面的分阶段实施的重组计划。多特蒙德市最重要的一项决定就是从一开始就完全摈弃了煤钢工业,没有在传统工业上修修补补和技术升级,而是以凤凰涅槃的气魄另起炉灶,重点打造新兴产业。城市转型的第一步便是建立第一所高等院校,多特蒙德技术大学,教育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而且为城市向哪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二步是承受进一步的失业压力,分批关停煤钢企业,并且在企业原址进行全面生态恢复改造,建立新的工业产业园区;第三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铁路、公路、电力和其他服务设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放宽银行信贷,大力发展服务业;第四步实施城市全面生态化改造,打造宜居城市。
通过30年,多特蒙德市历任不同党派政府坚持不懈的一致努力,多特蒙德已经在电子工程、生物医药以及信息技术方面成长为德国甚至是欧洲的中心。而煤炭、钢铁和啤酒三大工业占比已经下降到微不足道的1.4%、6.4%和1.4%,失业人口常年保持在10%以下,远低于鲁尔区平均水平。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80年代的51.4%,上升到目前的79.4%,成功完成了产业转型。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多特蒙德由一个绿化水平不足10%的重工业城市,变成了一个城市绿化率达到50%,拥有1.4万公顷城市森林的花园城市。今天的多特蒙德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技术领先、教育发达,无论是交通网密度还是高等院校规模、研发中心数量都在欧洲首屈一指。在城市招商引资能力上,仅次于汉诺威,排在德国第二位。
三、多特蒙德的骄傲“凤凰湖项目”( PHEONIX See)
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多特蒙德市政府陆续进行了8个重大项目改造,包括多特蒙德U啤酒工厂改造项目(Dortmunder U)、威斯特法伦钢铁公司土地再利用项目(Westfalenhütte)、多特蒙德生物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项目(Technologie Zentrum Dortmund)等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在新型城镇化重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以生态恢复和全面绿化为核心的地区重建原则,突出了以资源节约为主题的建设思路,不仅没有新征土地,而且也没有进行大规模拆迁,特别是最大限度的对既有设施进行了再利用,既激活了存量资产,又减少了新兴产业的入驻成本。而著名的“凤凰湖改造工程”就是德国人在城市重建过程中,将环境意识、节约意识和勇于创新精神集中体现的代表作品。
凤凰湖项目位于多特蒙德市中心东南的Hörde城区,项目总占地面积超过200公顷。项目原址就是多特蒙德著名的凤凰钢铁公司(Hüttenwerk Phoenix),该公司创立于1841年,并于1853年树立起多特蒙德最早的高炉,1902年在鲁尔区生产出第一桶采用现代化炼钢技术生产的钢水
1998年10月燃烧了150多年的炼铁高炉熄灭了,在欧盟和北威州约2.4亿欧元的资金支持下,多特蒙德市政府对占地110公顷的炼铁工厂开始大规模无害化处理和生态恢复。大部分高炉被拆往中国,大部分建筑被改造为新型工业厂房、办公和服务用房,自2009年起,宝马汽车多特蒙德工厂、MST/IT工厂陆续入驻,凤凰工业园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区保留了大约10公顷的完整旧厂区作为大工业时代遗迹进行保护。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纷至沓来,在斑驳的高炉前驻足留念,
凤凰湖的建设更具传奇色彩,埃姆舍运河沿炼钢工厂向西流过,凤凰湖则直接利用地势将河水灌入厂区形成巨大湖面,打造出多特蒙德的水岸景观。为保证项目实施,多特蒙德还成立了凤凰湖发展公司,统筹项目规划、实施、管理和出售。从2003年起大约300万立方米河水引入湖区,现在已经形成一个长1270米,宽320米,深3-4米,面积大约24公顷的巨大湖面。大约有1500栋房屋沿湖边依次而建,湖西端围绕摩托艇码头开发的新兴商业区,创造了至少5000个工作岗位。多特蒙德市政府2012年统计表明,仅码头周边就有7000平方米以上办公和商业用房被出售,有3900平方米待建面积已经签署开发意向。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私人投资涌向湖区,凤凰湖像一只涅槃后重生的凤凰,为多特蒙德在后工业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似乎当40多年前联邦德国总统格兰特在议会大声疾呼“鲁尔区的天空必须变蓝”时,多特蒙德的未来就已经注定改变。正是当年的格兰特顶住了议会和同僚们的冷嘲热讽,和鲁尔区几代人一道,通过3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鲁尔区成功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跻身欧洲第一花园工业区之列。
(文中数据均由多特蒙德市政府和NRW.URBAN企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