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煤炭开采公益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改版记 

Bindung网改版记

--Erklärung über das Web "Bindung"

2021-6-10 0:29:56| 浏览:1944|

摘要: 人类终究毁灭,但不应毁于文明的冲突;人类终究颓废,但不应源于傲慢与偏见。人类向往友谊,因此需要彼此尊重;人类向往幸福,因此更要理解沟通。辗转多日,基于上述原因,我决心将《告别煤炭开采公益网》改版为“中德文化之桥”,德文名“die Bindung der chinesisch-deutschen Zivilisation” .


DSC01502.jpg


   《告别煤炭开采公益网》有一阵子没有更新了,不是我偷懒或是钻沙子去了,只是想做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比如到德国读个社会科学类的博士。然而现实很骨感,不是我不努力,也不是我德语差,而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横亘在前。


我把精心准备的18页论文提纲,分送给了德国有关中国研究的几个著名大学的首席教授。这些教授在德国的地位与许小年、林毅夫之于中国类似。不得不佩服德国教授的素质,像我这样的外国无名之辈,甚至还有用词、语法错误的申请信,不仅得到认真阅读,还收到了详细的回复。沃尔茨堡大学的哈伯曼教授回复最为详细,他间接点出了前面几位教授婉转拒绝我的真正原因——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差异。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逻辑,并不被德国多数博士委员会认可,即使结论被证实,也不代表方法正确。按照德国大学博士委员会认可的学术研究,除了具备创新价值之外,必须具备过程可追述性和结论唯一性。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我是任大厨,我把食材(质料)通过我的烹饪(逻辑),做成一道美味菜品(结论)。评委认可这道菜的依据就是,不管是米其林大厨、街边小摊还是任小厨,只要用同样的食材,按照我的烹饪方式,做出了口味不一样的菜,我的论文就不成立。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专家从你的论文中可以完整看到你的思想过程,不存在顿悟式跳跃,而且在这一思想的辩证过程中不会得到相反或其他不确定的结论,整个过程不仅严密完整,而且要具备脱离事例单独存在的能力。这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逻辑,教授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小建立并伴随成长不断提高强化的,也是特里尔大学的海尔曼教授对我强调学位连续性的真正原因。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国内的很多仅是建立在物质观察基础上的社科类论文,是不全面和欠妥当的,更别说那些大放厥词或赞美师娘的垃圾。即使那些诸如对房价预测神准的大V,如果不能排他性的证明他的思考逻辑,也顶多算是个成功的占卜家。


说这些倒不是我有什么改变学术风气的宏愿,只是我明白了中西方文化无法从根本上沟通和谐的真正原因是建立在不同哲学思想下的文明,衍生出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和西方人能够彬彬有礼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贸易往来,合作共赢,但本质上,特别是精英之间,缺乏心灵的碰撞和沟通,因为文化的起点不同。欧洲国家可以在欧盟会议上大吵大闹;默克尔可以去美国不见特朗普,可以拒绝开G7峰会,但涉及共同价值观时,永远是站在一起的,这不是阴谋论或谁背叛的问题。如同中华文明圈的家族关系,平时争风吃醋,但危难时总是会毫不犹豫的求助或扶持自己的家族。不同文明间可以因为经济利益或其他共同目标进行广泛合作,但所有交往是建立在不伤害自己文明的前提下,除非一个文明主动接受另一个文明的洗礼。中德可以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可以在诸如气候保护方面达成令人瞩目的合作,但若以此为筹码不管谁想在政治问题上交换利益都是不现实的。在非西方文明强势复兴的今天,西方文明越是不断强调自己的先进性,非西方文明就越是敏感的抵触。这一点在伊斯兰与西方的冲突中更为显著。


DSC06491.jpg


那是不是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只有利益,或是所谓的零和游戏呢。肯定不是。虽然我们文化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价值观取向不同,但是无论是谁作为人的根本追求是一致的。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认识到幸福的人生需要爱好智慧并通过培育德行获得。他经常以“善”为主题进行演讲,指导人们如何获得幸福。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是开创了以幸福为目标的伦理学,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伦理学理想。这与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又何其相似呢。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大哲学家奥古斯汀也肯定了爱是实现幸福的途径。到了康德那里,他更是确认了道德实践的优先地位。而且认为美是道德善的象征。也就是说东西方在涉及康德的灵魂三问:人是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答案是共通的。虽然我们的论证逻辑不同,强调重点不同,对自由价值的重视程度不同,但对于认知的基本理念和人类理想的追求基本是一致的。这也是不同文明可以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的根本原因。为了避免出现鸡同鸭讲的窘境,不同文明间,不同文化间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我可以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应该知道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至于产生根本性的误判和不信任。


人类终究毁灭,但不应毁于文明的冲突;人类终究颓废,但不应源于傲慢与偏见。人类向往友谊,因此需要彼此尊重;人类向往幸福,因此更要理解沟通。辗转多日,基于上述原因,我决心将《告别煤炭开采公益网》改版为“中德文化之桥”,德文名“die Bindung der chinesisch-deutschen Zivilisation” .


合影.jpg

(与德国驻华使馆经济总处主任、公使参赞 Hendrik Barkeling 先生合影)


《告别煤炭开采公益网》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经基本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能源的宗旨。人们从我呼吁的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生态化山西的目标嗤之以鼻,到把建设能源革命排头兵作为强省要务,体现出当前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当然这一转变更多的来源于中央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但就我而言,当全社会已经行动起来时,当更专业的技术和更先进的思想涌现时,《告别煤炭开采公益网》的存在就显得画蛇添足了。是告别过去,开创新生的时候了。


Bindung网就这样建立了。新的网站宗旨是:加强中德民间交流,共同书写美好未来。奋斗目标是:从点滴做起,让我们通过衣食住行,生活琐碎,彼此了解对方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所思所想,建立一条中德民间联系的纽带,巩固中德的友谊之桥。当然,目前的网站主要介绍德国,以面向国内读者为主,今后有余力了也会用德语写写中国的情况。当然她在“保护环境”专栏保留了原网大部分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发展方面的信息数据,以方便有需要的朋友继续使用。网站新增加了“文化交流”栏目,该栏目下暂时包含“当代德国社会”、“德国历史文化”和“德国漫画选编”三个子栏目。分别介绍:一是当代德国的家庭生活、衣食住行、文学艺术等生活百态,资料来源于当前德国主要门户网站的信息更新。二是简述德国的山川地理、政治经济、历史人物、宗教思想等背景知识。历史人物以对德意志民族产生、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国内资料不足或描述不完整的人物为主;宗教思想以基督教新教为对象,简析宗教思想对德国民族性的影响。资料综合德国国内出版物和网络资料编写。三是选择一些德国著名网站的政治漫画,解读德国社会对当前政治的有趣看法。“专题文章”栏目继续保留,主要是我写一些评论或解读之类的文章,时间不定,数量未知,思想跨度较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以投稿或组稿的方式捧场。对了,有机会我也将邀请一些德国朋友也写点什么,加持一下。网站地址由于无法变更,依然沿用:www.unbergbau.net/


最后强调,本网站以公益性质为出发点,不追求经济利益,一切信息以热爱祖国、尊重德国、实事求是为要务。感谢喜欢的朋友通过留言、投稿、资助等各种方式提供关怀和帮助,以慰籍这个在荒原中迎风独行的猛士。

 

2021531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文章 Fachartikel

更多

友情链接 Hotlink

申请 Antrag>>


中德文化之桥

晋ICP备15006854号 工作邮箱:unbergbau2015@126.com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资讯

Scannen Sie den QR-Code mit Ihrem Mobiltelefon, um auf weitere Informationen zu achten. BINDUNG